查看原文
其他

精神上的糖尿病:信息过载却总是恐惧错过 | 搜信源

冯欣 搜信源
2024-09-24

源看板(kanban.souxinyuan.com)订阅4,000多个优质信源的实时更新,欢迎在电脑端免费注册成为我们的公测用户!搜信源还提供源简报源倾听源故事等面向企业与机构的信息收集与分析服务。欢迎访问搜信源官网(souxinyuan.com),或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了解。

你的大脑像不像这样?


搜信源创始人/主编@冯欣:

今年第一篇开年稿件,我们公众号的十位作者全体出动,合力创作了《2023年,我们如何可持续地摄取信息,摆脱困境?》。大家各自分享了如何创造适合自己的信息环境、持续获取优质信息的理念和习惯。我写到了想要远离“FOMO”(Fears of Missing Out, 错失恐惧症)——每天面临铺天盖地、突如其来、而且我本该早早就主动掌握的信息时,我感受到的那种失职般的羞愧、焦虑和自我怀疑。


我处理完自己的错失恐惧症没多久,ChatGPT和一系列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就迎来了井喷,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工具、新玩法。我的错失恐惧症也彻底爆发了——如果我没有主动掌握这些前沿信息,比别人快一步看到未来趋势,我还做什么创始人?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存在式的恐惧。 然而,我并不是唯一一个有如此恐惧的人。这几个月来,我在与很多读者、用户和客户的交流中,发现这是一种共通的情绪:科学家们恐惧自己多年的潜心研发被竞争对手快速替代;投资人们恐惧自己的眼界不够开阔与超前,错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市场的微弱信号;营销专家们恐惧自己不能先消费者一步,感知他们的喜好变化······ 而大家应对的方式往往就是覆盖更多的信息平台与渠道、设置更多的提醒与推送、更勤勉地获取与摄入信息,甚至是更加迷信大数据。但即便如此,内心的恐惧和缺失始终不能被驱散,这很像II型糖尿病的成因与症状——当身体长时间地摄入过量的糖分,大脑就失去了判断身体血糖水平的敏感性,从而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导致人总会感觉吃不饱,甚至是越吃越饿 信息过载的时代下,我们摄入越来越多的信息,却仍然恐惧错过——这种“精神上的糖尿病”有多高发?我找到了一系列有趣的信源与数据。
根据数字营销软件公司OptinMonster 2020年的统计研究: 
  • 69%的千禧一代人群(23至38岁人群)有FOMO(错失恐惧症)症状,而且他们之中有1/3的人还有意在同龄人中制造FOMO情绪;
  • 家庭年收入在75,000美元(约人民币50万元)以上的人群不但最容易感受到FOMO,而且也最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种感受,并有意引起他人的情绪。

 

而FOMO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 大多数FOMO引发的情绪都是负面的:39%的受访者报告说感到羡慕;30%的人说感到嫉妒;21%的人说感到悲伤或失望。在羡慕嫉妒恨的同时,也只有29%的人感到幸福。千禧一代还更善于把羡慕和嫉妒转化为动力,采取行动。

● 25个强大的FOMO数据,让销售量大增(2023)

信源:Optinmonster链接:https://optinmonster.com/fomo-statistics/

我更惊讶地读到,原来FOMO也是一种“转化神器”——通过挖掘消费者对错过的恐惧,商家可以创造一种紧迫感,鼓励消费者采取行动。

 
  • 客户管理软件开发商Hubspot的一项研究发现,使用FOMO营销策略可以将用户打开营销电子邮件的几率提高22%;
  • 旅行公司Expedia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67%的旅行者曾根据FOMO情绪预订过行程;
  • 搜索引擎优化公司Ahrefs的一份报告发现,在产品描述中使用基于FOMO的紧迫性策略可以使转化率增加332%。

 

● 21个FOMO数据:理解错失恐惧症

信源:Trustpulse

链接:https://trustpulse.com/fomo-statistics/


读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信息环境中充满了有关“紧迫感”的语言,不只是营销内容,新闻媒体甚至是政府也是如此。比如:  


烂大街的“刚刚”体

 

政府资讯也很卷

 

 又比如,满屏同质化的内容,好像这是天下头等大事:


  


连续两屏刷到的内容

 

一方面我们不知不觉地在被信息环境推着“看,现在就看!”,另一方面,我们也热衷分享我们的焦虑,并且想要影响他人。
 
那有什么办法是我们可以缓解或是克服FOMO的吗?
 
我搜了搜这个问题,网上大部分建议都是“暂时放下手机”“减少社交软件的使用时间”或是“注重当下”之类的老生常谈,唯独看到一条建议让我很受启发,那就是:“开始更好地提出问题”
 
这篇博客文章谈到,在信息过载的当下,知识变得很廉价,你如果有个问题,只需动一动手指,几秒钟之内似乎就可以得到很多答案。但当资源如此丰富的时候,人们会变得更困惑,因为每个问题都有上百个答案。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技能是知道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作者引用了一本书《不可避免的:了解将塑造我们未来的12种技术力量》中说的:
 
“一个好的问题无关乎一个正确的答案。一个好的问题不可能立即得到答案。一个好的问题挑战现有的答案。一个好的问题是你一听到它就非常想回答的问题,但在它被问到之前,你根本没有意识到你关心这个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创造了新的思维领域。一个好的问题会重新构建自己的答案。一个好的问题是科学、技术、艺术、政治和商业创新的种子。
 
一个好的问题是一个探究、是一个假设的场景。一个好的问题在已知和未知的边缘徘徊,既不傻也不明显。一个好的问题是无法预测的。一个好的问题将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头脑的标志。一个好问题会产生许多其他好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可能是机器将学会做的最后一项工作。一个好的问题是人类的目的。”
 
因此,作者提到,我们在摄取信息时,应该找到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问题,而不去理会那些没有回答自己问题的信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大脑里的那个好问题成为最强大、最天然的信息过滤器。

 

● 《FOMO和信息过载会损害你的生产力》

作者:Arya Kharisma Surya

信源:领英

链接:https://www.linkedin.com/pulse/fomo-information-overload-can-harm-your-productivity-kharisma-surya/?trk=pulse-article


对此,我深有共鸣 —— 作为搜信源的创始人,我日常大部分工作都与找信息有关。我发现,当我脑海里产生了问题时,我看到的信息往往能形成一种洞察,然后使我产生一种“才思如泉涌”的兴奋,引领我去越探越深;但当我只是被动地用眼睛扫描信息时,我看到的只是一行行灰色的文字,看不出任何意义。所以,要克服FOMO的第一步,可能就是首先去思考:“我为什么要看这条信息?”如果答案是“因为大家都在看”或是“因为算法推给了我”,可能我们就对自己原先的焦虑有了一些答案。

 

其次,研究表明,我们确实可以通过社会技术手段双管齐下,用一些比较系统的方法来克服FOMO。英国与卡塔尔的学者在2020年联合展开了一项实验研究,邀请了30位参与者。他们首先给参与者们进行了什么是FOMO、以及如何处理它的教育;然后请参与者进行自我评估,审视自己的FOMO程度;最后再通过焦点小组和日记研究等方法对这些参与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这些方法被参与者所接受,并帮助他们有效地管理了FOMO。这些参与者还表示,社交媒体中需要有一些技术手段,如自动回复、过滤等,来共同减少FOMO。

 

● 《对抗FOMO,FOMO-R方法》

信源:期刊《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2020年第17期https://www.mdpi.com/1660-4601/17/17/6128

借鉴以上的思考框架,我开始着手清理自己的信息环境:

 

第一步:思考“我为什么要看这条信息?”如果只是因为“大家都在看,我不看就落后了”,那我觉得这不是摄入信息的好理由。我践行的办法是,不远离社交媒体,但避免看算法推送的内容,比如,我不看微信视频号,或“大家都在看”。

 

第二步:评估到底是什么触发了我的“错失恐惧症”。我发现目前每每引发我恐慌的是不知道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领域(AIGC)的前沿发展。那么,我只需要解决这一块内容的信息获取问题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尽知天下事。我计划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然后分享给大家我的实践。

 

第三步: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增强信息收集与过滤的效率。我们搜信源于今年年初上线了信息聚合工具“源看板”,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帮助普通人、媒体人、研究人员和专业工作者更高效地聚合海量信息,让每个人在自己专属的界面上,随时订阅与追踪我们搜信源团队精选的4,000多个优质信息源。

 

我作为创始人,自然给自己开了一个专业版权限的账号,可以无限订阅所有我们4,000多个信源的信息实时更新。但我近来发现,源看板更大的妙用是规划自己对不同信息的摄入量,于是我将订阅的看板减少到了15个,大概能分为几类:

 


  1. 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微博、抖音、百度、知乎(红色框) —— 我只需要时不时扫一眼,知道当前的热搜话题是什么就可以了,不需要深入了解,更不需要到每个平台上点到话题里去看一看。

  2. 中央国家机关:我只关注了“国务院”(蓝色框),因为国务院每天都会汇总发布各部委出台的最新政策信息,我有必要大致了解一下政府每天出台的影响国计民生的政策,但我不再需要关注每个政府部门。


  3. 媒体类(黄色框):这是我在个人界面上砍掉的最大一类信源。如今各家媒体发布的内容高度同质化,我个人觉得真的没必要关注那么多。于是我只保留了“正部级新闻单位”(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主流财经新闻媒体”(财新、财联社、第一财经等)两个看板。其他中央媒体、综合性媒体、机关媒体都取关了。


  4. 然后就是跟我工作相关的内容如科技互联网、商业咨询、数字营销、人工智能、中国问题研究等领域的一手信源(紫色框)

  5. 最后就是我这个文科生仅存的一点挣扎,试图努力看懂一点点自然科学,于是我选择了《自然》原文推送(绿色框)

 

这就是我为自己定制的“信息营养套餐”——主动地决定哪些多吃、哪些闻一闻味道就可以、哪些不喜欢吃但也要努力吃一点,还有哪些同质化的可以完全不吃。

 

不知道我们的读者中,大家是否也有错失恐惧症呢?也欢迎把你们克服的方法在后台留言告诉我。我也将在信息过载与FOMO这个话题上继续探索与分享。‍


订阅搜信源邮件推送,让您不再因平台算法而错过优质内容,扫描下图二维码即可订阅!



👇关注搜信源👇

↓ 查找更多信源 ↓


相关文章

一款超级工具「源看板」上线啦!聚合海量优质信息 | 搜信源研发


我们请生物医药投资大佬给1300篇核心论文打了标签,用AI来发现投资机会 | 搜信源


解放团队的信息收集人力,看看科学家们都在用的源简报是什么?| 搜信源




END


搜信源每星期一更新,旨在围绕当周中国与世界的新闻热点,为您搜集并推介大量优质的一手信源与数据,帮助您探究新闻背后的故事。如果您愿意分享您知道的优质信源,欢迎给我们留言。

如果搜信源的内容帮助到了您的新闻报道、研究或论文,还希望您能在发布作品中合适的位置给予搜信源一定的肯定。参考模板:【“搜信源”对本文资料搜集/选题/某数据来源/事实核查亦有贡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搜信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